1、羌族從夏朝就開始大規模遠距離地向中原地區遷徙,進一步擴大了羌人的活動范圍,也更廣泛地傳播了羌族文化。陜南漢中是一片神奇、美麗、豐厚的熱土,境內以嘉陵江河谷、漢江源頭為主的區域,特別是漢中寧強、略陽境內,曾是羌人南遷的必經之地和繁衍生息之地,曾幾何時,它以包容開放的胸懷接納了羌人分支。在漫長的歷史時期,羌族和其他民族相互融合,形成了多彩的羌族文化,映射在華夏文明的歷史長河中。
2、據史料記載,夏商時期漢水上游就是羌人的生息地。歷史上氐羌人曾在現今略陽建立武興國,明初,隴南、陜南相繼爆發階文軍亂及田九成起事,皆以羌民為主體,高寨子馬面山就是田九成起事據點之一。叛亂平息后,羌民被遷徙或分散,力量被制約,大部逐漸融入當地華夏民族,移風易俗以求生存,羌民漸行漸遠,余者寥寥,羌風漸杳。但至民國時期,陜南仍有為數不少的羌民生息,雖然風習依舊,卻已被邊緣化,成為弱勢群體。
3、1950年代民族身份識別,因多種原因,寧強羌族人的身份是不被認可的。目前,雖然擁有羌族戶籍的人口少,但在夏商以來羌人的生息地——陜南,具有羌族血脈的人群依然繁衍,幾千年來羌人的血脈依舊流淌,羌族厚重的藝術依舊傳續,羌文化是剪不斷的,沒有被邊緣化。二〇〇八年“5.12”大地震后,國家級羌族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設立,寧強被列入其中,是因為境內羌族文化生態鏈依舊完整,羌族文化藝術門類較為齊全。
4、寧強存續的羌文化,主要表現在多神信仰、生活禮俗等方面,如儺文化(20余類)、歲時節日活動(與祭祀神靈相關的)、生活生產勞作、禁忌等;羌文化的主要信仰者(傳承者)多為山區60歲以上的原住居民,信仰、禮俗、節日、禁忌等羌文化傳續較完整。主要表現在婚嫁喪葬習俗、衣飾、飲食、巫醫、勞作、運輸、傳統手工等方面。
5、據《寧強縣志》記載:寧強縣境東周以前為氐羌所據。春秋戰國時期,白馬氐羌據其西境,蜀據其東境。在2009年全國第三次文物普查期間,寧強縣青木川、廣坪、陽平關、太陽嶺、代家壩等地相繼發現60余座古羌人石板墓,時間跨度為宋至清代,為研究寧強羌族繁衍生息提供了重要的考古學資料。如今,寧強羌人墓地被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6、據2010年全國第六次人口普查登記,寧強有羌族戶籍人口11人;據2020年11月全國第七次人口普查登記,寧強有羌族戶籍人口14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