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上半年寧強縣建筑業簡析
一、基本情況
2025年上半年,我縣資質等級建筑業結轉合同額3.55億元,增長-12.99%;本年新增合同額11.08億元,增長34.79%;合同總額14.62億元,增長18.76%。完成資質等級建筑業總產值12.46億元,同比增長12.9%,較去年同期下降2.1個百分點,較去年一季度下降7.1個百分點,較全市平均增速低0.3個百分點。省內建筑業總產值12.43億元,省外建筑業總產值360萬元,外省企業在寧強完成建筑業產值1.36億元。
二、原因分析
(一)資質內企業數量減少而基數減不了。
2025年一季度,有1家企業失信,資質過期而退庫,二季度又有1家企業失信,資質過期而退庫,到目前為止無培育新增入庫企業。去年同期共有資質內建筑企業15家,今年13家企業要背負去年15家企業基數。測算表明,各季度這2家資質過期退庫企業總產值分別占總產值基數的15.7%、12%、9.8%、8.9%。因以上原因,拉低全縣上半年建筑業產值12個百分點。
(二)在庫企業規模與資質限制,市場競爭力不足。
我縣資質內企業規模小,資質等級較低,資質等級二級的8家,三級和專業承包的5家,這使得企業能夠承攬的項目范圍和規模有限,難以獲得大型、高附加值的項目,在面對激烈的市場競爭時,往往處于劣勢地位,難以獲得更多的市場份額,限制了建筑業產值的提升。企業規模小、資質低,導致其在技術、人才、資金等方面的投入相對不足,進一步限制了企業的發展。
(三)房地產市場影響。
近年來,房地產市場整體呈現萎縮態勢,寧強縣也不例外,房地產開發投資下降,房屋新開工面積減少,2025年上半年,全縣資質內建筑業企業新開工面積0.85萬平方米,下降45.5%,這直接導致了對建筑業的需求減少,影響了建筑業產值的增長。
(四)企業資金周轉困難。
建筑行業普遍存在項目資金回款周期長的問題,而我縣建筑業企業自身的資金實力又相對薄弱,導致企業資金周轉困難,影響了項目的施工進度和企業的后續發展,進而制約了建筑業產值的提升,2025年上半年,全縣資質建筑企業營業收入1.38億元,增長-58.33%;而應收工程款卻高達3.04億元,企業資金周轉難度大。
(五)產業結構不夠優化。
寧強縣建筑業的產業結構相對單一,建筑工程產值占據主導地位,其他相關的增值業務占比較小,2025年上半年,建筑工程產值占建筑業總產值的99.97%,這種單一的產業結構使得建筑業產值的增長過度依賴于傳統的建筑工程業務,抗風險能力和增長潛力都相對較弱。
三、對策建議
(一)加強企業培育與扶持
一是加強督促資質即將到期建筑企業的資質換證和升級工作。2025年7月30日再次排查,2025年還有6家企業建筑業資質到期,特別是陜西羌福源建設工程有限公司和陜西萬喬工程建設有限責任公司,9月初資質即將到期。
二是建議設立專項扶持資金,用于支持本地建筑業企業的資質升級、技術改造和人才引進,幫助本地企業提升資質等級和市場競爭力,鼓勵企業通過兼并、重組等方式擴大規模,實現資源整合和優勢互補。
三是加強對建筑業企業的培訓和指導,提高企業的管理水平和技術創新能力,引導企業建立現代化的企業管理體系,鼓勵企業加大研發投入,推廣應用先進的施工技術和工藝,提高工程質量和效率。
四是在住建、交通、水利、電力、裝飾裝修等各領域挖掘成長型企業落戶寧強,培育發展成為資質建筑企業。
(二)積極拓展市場渠道
一是組織本地建筑業企業參加各類建筑行業展會、交流會等活動,加強與縣內外建設單位、施工單位的溝通與合作,為企業拓展市場提供平臺和機會,鼓勵企業積極“走出去”,參與周邊地區的建設項目招投標,擴大市場份額。
二是加強溝通協調,爭取更多的政策支持和資源傾斜,為本地建筑業企業在大型項目分包中爭取更多的施工工程,或優先支持本地企業參與。
(三)推動產業升級與多元化發展
一是引導建筑業企業向工程總承包、建筑工業化、綠色建筑等方向發展,鼓勵企業開展多元化經營,拓展建筑設計、工程咨詢、建筑裝飾等相關業務領域,優化產業結構,提高企業的綜合效益和抗風險能力。
二是加強對新興建筑市場的調研和分析,鼓勵企業加大對裝配式建筑、智能建筑等領域的投入和探索,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推動建筑業的轉型升級。
(四)強化金融支持
一是加強與金融機構的合作,搭建政銀企合作平臺,引導金融機構加大對建筑業企業的信貸支持力度,創新金融產品和服務,拓寬企業的融資渠道,降低企業的融資成本,緩解企業資金壓力。
二是鼓勵金融機構為建筑業企業提供項目融資、供應鏈金融等服務,支持企業以在建工程、應收賬款等進行質押貸款,滿足企業的資金需求,保障項目的順利實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