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強縣第五次全國經濟普查公報(第二號)
——第二產業基本情況
寧強縣統計局
寧強縣第五次全國經濟普查領導小組辦公室
(2025年6月26日)
根據第五次全國經濟普查結果,現將我縣第二產業主要數據公布如下:
一、工業
(一)企業法人單位數和從業人員
2023年末,全縣共有工業企業法人單位[1]281個,比2018年末188家增長49.47%;從業人員5879人,比2018年末6787人下降13.38%。
在工業企業法人單位中,內資企業260個,占92.53%;港澳臺投資企業1個,占0.35%;其他企業20個,占7.12%。
在工業企業法人單位從業人員中,內資企業5626人,占95.69%;港澳臺投資企業8人,占0.14%;其他企業245人,占4.17%(詳見表2-1)。
表2-1 按登記注冊統計類別分組的工業企業法人單位和從業人員
|
企業法人單位 (個) |
從業人員 (人) |
合 計 |
281 |
5879 |
內資企業 |
260 |
5626 |
港澳臺投資企業 |
1 |
8 |
其他統計類別 |
20 |
245 |
在工業企業法人單位中,采礦業34個,制造業212個,電力、熱力、燃氣及水生產和供應業35個,分別占12.09%、75.44%和12.46%。在工業行業大類中,農副食品加工業、非金屬礦物制品業、電力、熱力生產和供應業企業法人單位數位居前三位,分別占18.86%、12.09%和12.46%。
在工業企業法人單位從業人員中,采礦業1234人,制造業4057人,電力、熱力、燃氣及水生產和供應業588人,分別占20.99%、69.01%和10.01%。在工業行業大類中,農副食品加工業、黑色金屬采選業、金屬制品業企業法人單位從業人員數位居前三位,分別占12.64%、11.04%和9.13%(詳見表2-2)。
表2-2 按行業大類分組的工業企業法人單位和從業人員
|
企業法人單位 (個) |
從業人員 (人) |
合 計 |
281 |
5879 |
黑色金屬礦采選業 |
11 |
649 |
有色金屬礦采選業 |
7 |
107 |
非金屬礦采選業 |
14 |
422 |
其他采礦業 |
2 |
56 |
農副食品加工業 |
53 |
743 |
食品制造業 |
10 |
138 |
酒、飲料和精制茶制造業 |
27 |
419 |
紡織業 |
3 |
16 |
紡織服裝、服飾業 |
4 |
160 |
木材加工和木、竹、藤、棕、草制品業 |
13 |
109 |
家具制造業 |
5 |
37 |
造紙和紙制品業 |
1 |
8 |
印刷和記錄媒介復制業 |
1 |
6 |
文教、工美、體育和娛樂用品制造業 |
5 |
88 |
石油、煤炭及其他燃料加工業 |
1 |
17 |
化學原料和化學制品制造業 |
1 |
20 |
醫藥制造業 |
14 |
327 |
橡膠和塑料制品業 |
4 |
71 |
非金屬礦物制品業 |
34 |
516 |
有色金屬冶煉和壓延加工業 |
5 |
143 |
金屬制品業 |
10 |
537 |
通用設備制造業 |
5 |
81 |
專用設備制造業 |
3 |
30 |
汽車制造業 |
2 |
22 |
電氣機械和器材制造業 |
2 |
63 |
計算機、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 |
7 |
371 |
廢棄資源綜合利用業 |
2 |
135 |
電力、熱力生產和供應業 |
19 |
239 |
燃氣生產和供應業 |
6 |
182 |
水的生產和供應業 |
10 |
167 |
(二)主要經濟指標
2023年末,工業企業法人單位資產總計50.49億元,比2018年末增長28.57%;負債合計23.63億元,比2018年末增長12.52%。
2023年,工業企業法人單位全年實現營業收入49.72億元,比2018年下降23.25%(詳見表2-3)。
表2-3 按行業大類分組的工業企業法人單位主要經濟指標
|
資產總計 (萬元) |
負債合計 (萬元) |
營業收入 (萬元) |
合 計 |
504886 |
236301 |
497187 |
黑色金屬礦采選業 |
22331 |
11722 |
13598 |
有色金屬礦采選業 |
12270 |
945 |
2862 |
非金屬礦采選業 |
33818 |
15170 |
55680 |
其他采礦業 |
4911 |
120 |
1450 |
農副食品加工業 |
32869 |
12164 |
80857 |
食品制造業 |
20304 |
7641 |
23921 |
酒、飲料和精制茶制造業 |
49935 |
11464 |
63385 |
紡織業 |
460 |
4 |
791 |
紡織服裝、服飾業 |
772 |
-- |
1961 |
木材加工和木、竹、藤、棕、草制品業 |
3751 |
1455 |
6745 |
家具制造業 |
711 |
10 |
933 |
造紙和紙制品業 |
15 |
-- |
286 |
印刷和記錄媒介復制業 |
350 |
-- |
114 |
文教、工美、體育和娛樂用品制造業 |
1856 |
319 |
6492 |
石油、煤炭及其他燃料加工業 |
200 |
-- |
321 |
化學原料和化學制品制造業 |
9176 |
4188 |
1436 |
醫藥制造業 |
20948 |
17087 |
17765 |
橡膠和塑料制品業 |
6336 |
115 |
20581 |
非金屬礦物制品業 |
20330 |
4170 |
54297 |
有色金屬冶煉和壓延加工業 |
9681 |
4751 |
1622 |
金屬制品業 |
35492 |
32892 |
61638 |
通用設備制造業 |
1555 |
10 |
1354 |
專用設備制造業 |
767 |
-- |
865 |
汽車制造業 |
1300 |
-- |
497 |
電氣機械和器材制造業 |
689 |
5 |
1330 |
計算機、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 |
7128 |
4482 |
15199 |
廢棄資源綜合利用業 |
9281 |
7595 |
7593 |
電力、熱力生產和供應業 |
108715 |
29254 |
12726 |
燃氣生產和供應業 |
74028 |
63971 |
37226 |
水的生產和供應業 |
14918 |
6769 |
3663 |
(三)主要工業產品產量
2023年,規模以上工業主要產品產量(詳見表2-4)。
表2-4 規模以上工業主要產品產量
產品名稱 |
單位 |
產量 |
商品混凝土 |
萬立方米 |
37.92 |
電子元件 |
億只 |
1.66 |
(四)主要能源產品產量
2023年,主要能源產品產量(詳見表2-5)。
表2-5 主要能源產品產量
產品名稱 |
單位 |
產量 |
原煤 |
億噸 |
-- |
原油 |
萬噸 |
-- |
天然氣 |
億立方米 |
-- |
發電量 |
億千瓦時 |
4.08 |
其中:火力發電量 |
億千瓦時 |
-- |
水力發電量 |
億千瓦時 |
4.01 |
核能發電量 |
億千瓦時 |
-- |
風力發電量 |
億千瓦時 |
-- |
太陽能發電量 |
億千瓦時 |
0.07 |
二、建筑業:
(一)企業法人單位數和從業人員
2023年末,全縣共有建筑業企業法人單位749個,從業人員10526人,分別比2018年末增長193.7%和54.82%。
建筑業企業法人單位中,內資企業749個,占100%。建筑業企業法人單位從業人員中,內資企業10526人,占100%。
建筑業企業法人單位中,房屋建筑業占27.1%,土木工程建筑業占43.5%,建筑安裝業占4%,建筑裝飾、裝修和其他建筑業占25.4%。
建筑業企業法人單位從業人員中,房屋建筑業占42%,土木工程建筑業占42%,建筑安裝業占2.3%,建筑裝飾、裝修和其他建筑業占13.7%(詳見表2-6)。
表2-6 按行業大類分組的建筑業企業法人單位數和從業人員
|
企業法人單位 (個) |
從業人員 (人) |
合 計 |
749 |
10526 |
房屋建筑業 |
203 |
4421 |
土木工程建筑業 |
326 |
4424 |
建筑安裝業 |
30 |
238 |
建筑裝飾、裝修和其他建筑業 |
190 |
1443 |
(二)主要經濟指標
2023年末,建筑業企業法人單位資產總計19.00億元,比2018年末增長72.6%;負債合計5.43億元,比2018年末增長93.9%。全年實現營業收入36.54億元,比2018年增長151.2%(詳見表2-7)。
表2-7 按行業大類分組的建筑業企業法人單位主要經濟指標
|
資產總計 (億元) |
負債合計 (億元) |
營業收入 (億元) |
合 計 |
19.00 |
5.43 |
36.54 |
房屋建筑業 |
7.20 |
3.05 |
14.69 |
土木工程建筑業 |
9.07 |
2.26 |
15.50 |
建筑安裝業 |
0.29 |
0.03 |
0.81 |
建筑裝飾、裝修和其他建筑業 |
2.44 |
0.09 |
5.53 |
注:
[1]本公報中的企業法人單位,包括機構類型為企業的法人單位,以及執行企業會計制度的事業法人單位、民辦非企業法人單位和基金會,農民專業合作社,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和除宗教活動場所以外的機構類型為其他組織機構的法人單位。
注釋:
[1]登記注冊統計類別:根據國家統計局、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關于市場主體統計分類的劃分規定》(國統字〔2023〕14號)確定,包括內資企業、港澳臺投資企業和外商投資企業,以及農民專業合作社(聯合社)等其他統計類別。
[2]規模以上工業:是指年主營業務收入2000萬元及以上的工業法人單位。
[3]表中的合計數和部分計算數據因小數取舍而產生的誤差,均未作機械調整。為保證數據精確度,個別指標保留2位小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