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強縣2023年
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
2023年是全面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的開局之年,是三年新冠疫情防控轉段后經濟恢復發展的一年。面對復雜嚴峻的內外部環境和艱巨繁重的改革發展穩定任務,在縣委、縣政府的堅強領導下,全縣上下全面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歷次來陜考察重要講話重要指示和來漢中考察重要指示精神,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以“農業升級、工業提速、文旅點燃”三大行動為抓手,全力推進“三個年”活動,全縣經濟運行穩中有進,經濟結構持續優化,發展動能不斷增強,高質量發展邁出堅實步伐。
一、綜合
初步核算,全年生產總值比上年增長8.8%。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增長4.5%;第二產業增加值增長13.8%;第三產業增加值增長5%。三次產業結構比為16.8:40.4:42.8。與2022年相比,第一產業占比提高0.5個百分點,第二產業占比下降7.4個百分點,第三產業占比提高6.9個百分點。非公有制經濟增加值占生產總值比重為63.4%。
二、農業
農林牧漁業完成總產值41.61億元,比上年增長4.4%。其中,農業產值26.47億元,增長4.7%;林業產值1.95億元,增長4.2%;畜牧業產值11.47億元,增長3.7%;漁業產值0.22億元,增長8.1%;農林牧漁服務業產值1.5億元,增長3.7%。農林牧漁業增加值同比增長4.5%。
全年糧食播種面積407354畝,比上年增加331畝;糧食總產量81348噸,增長1.9%,其中:夏糧31483噸,增長4%;秋糧49865噸,增長0.6%。油料播種面積104691畝,油料總產15681噸,增長3.4%。水產品產量1158噸,增長6.6%。全年生豬出欄26.12萬頭,下降1.1%,年末存欄15.31萬頭,下降4.3%,豬肉產量21037噸,增長0.6%;中藥材種植面積90700畝,中藥材產量22662噸,增長48.1%;茶園實有面積16.74萬畝,茶葉總產量9754噸,增長1.8%;煙葉種植面積5000畝,比上年增加312畝,煙葉產量1542噸,增長22.5%;蔬菜種植面積50774畝,比上年增加1246畝,蔬菜產量78738噸,增長7.9%,其中,食用菌產量15616噸,增長8.2%。
三、工業、能源
全部工業增加值比上年增長13.6%。其中,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比上年增長17.4%。
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比上年增長10.9%。其中,輕工業增長4.5%,重工業增長17.3%。分行業,采礦業增長41.4%,制造業增長4.9%,其中,裝備制造業下降4.1%;材料制造業增長15.2%;綠色食藥工業增長2.5%,電力、燃氣、水生產及供應業增長18.6%。
全年綜合能源消費量36.25萬噸標準煤。單位生產總值能耗0.25噸標準煤/萬元,比上年下降8.01%。全社會用電量33468萬千瓦時,增長1.5%,其中工業用電量9583萬千瓦時,增長9.9%。
四、投資、建筑
全年固定資產投資比上年增長3.2%。固定資產投資中,第一產業投資比上年增長413%;第二產業投資比上年下降13.7%,其中工業投資下降9.8%;第三產業投資比上年下降24.6%。民間投資占比69.4%,比上年增長44%。項目投資增長13.7%;基礎設施投資下降28.2%;高技術產業投資增長182.5%。
房地產開發投資比上年下降53.9%。房屋施工面積32.21萬平方米,增長42.4%;商品房銷售面積4.97萬平方米,下降30%。
建筑業增加值比上年增長14.7%。資質以上建筑施工企業總產值比上年增長15.7%。房屋建筑施工面積43.45萬平方米,增長2.3%;竣工產值3.59億元,下降5%;簽訂合同額19.04億元,增長16.7%。
五、貿易
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39.73億元,比上年增長9.5%,其中:限額以上企業(含大個體戶)消費品零售額13.36億元,增長18.2%;限額以下企業(含個體戶)消費品零售額26.37億元,增長4.8%。按經營單位所在地分,城鎮消費品零售額28.25億元,增長9.4%;鄉村消費品零售額11.48億元,增長9.7%。按消費類型分,餐飲收入7.64億元,增長15%;商品零售32.09億元,增長8.2%。
在限額以上單位商品零售額中,糧油、食品類增長23.1%,煙酒類增長22%,服裝、鞋帽、針紡織品類增長6.4%,化妝品類增長10.7%,金銀珠寶類增長23.3%,日用品類增長11.4%,體育、娛樂用品類增長11.8%,家用電器和音像器材類增長22.2%,中西藥品類增長26.3%,文化辦公用品類增長20.3%,家具類增長26.9%,通訊器材類增長15.8%,石油制品類增長22.8%,汽車類增長39.9%,其中新車增長45.7%。
全年實現外貿出口總額450萬美元。
六、交通、郵電
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增加值比上年增長21.7%。
全年公路客貨運周轉量55089萬噸公里,比上年增長2.98%。其中,公路運輸貨運量380萬噸,增長11.3%;貨物周轉量54829萬噸公里,增長3.3%。公路運輸客運量41萬人,下降41.1%;旅客周轉量2605萬人公里,下降39.7%。
全年鐵路運輸總周轉量增長38%。
全年郵政業務總量9157萬元,增長14.3%。電信業務總量1.91億元,增長12.5%。
七、財政、金融
全年地方財政收入同口徑完成10066萬元,增長9.7%。財政支出30.25億元,增長2.1%。
年末全部金融機構各項存款余額184.53億元,增長12.5%;各項貸款余額58.29億元,增長12.3%。
八、教育、文化和衛生
全縣有中等職業學校1所,招生752人,在校生2176人,畢業678人,專任教師182人。
全縣共有幼兒園67所,共有268個班,在園幼兒7345人,專任教師450人;小學51所,招生2986人,在校生15232人,畢業2518人,專任教師1248人;中學19所,招生2488人,在校生7414人,畢業2232人,專任教師717人;普通高中2所,招生1376人,在校生4384人,畢業1599人,專任教師435人。
特殊教育學校1所,在校生93人,專任教師25人。
年末共有影院1個,公共圖書館1個,文化館1個,文化站18個,年末縣公共圖書館共擁有藏書6.22萬冊。
年末共有醫院、衛生院24所,擁有床位數1820張,衛生技術人員1920人,其中執業(助理)醫師592人,注冊護士1077人。
九、人口、人民生活和社會保障
年末戶籍總人口317756人,其中:男性166393人,城鎮人口84220人。年末常住人口249867人,出生率6.46‰,死亡率11.05‰,自然增長率-4.59‰,常住人口城鎮化率49.04%。
全體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5317元,增長7.4%;居民人均消費支出16070元,增長8.1%。
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187元,增長8.4%;農村常住居民人均消費支出12503元,增長10.5%。
城鎮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0163元,增長5.7%;城鎮常住居民人均消費支出21298元,增長5.3%。
年末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參保人數282559人,其中職工醫保參保人數15439人。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參保人數215250人。城鎮最低生活保障人數832人,農村最低生活保障人數15504人。
十、環保
全年城區空氣優良天數350天,優良率95.9%,空氣質量綜合指數3.21,PM10平均濃度45微克/立方米,PM2.5平均濃度25微克/立方米,空氣質量總體保持穩定。
全年無土壤污染事件和開發利用不當行為發生,土壤環境總體安全。全年無輻射安全事故,未發生較大以上環境污染事故。
指標解釋:
國內生產總值(GDP)指按市場價格計算的一個國家(或地區)所有常住單位在一定時期內生產活動的最終成果。對于一個地區來說,稱為地區生產總值。英文縮寫統稱為GDP。
固定資產投資指以貨幣形式表現的在一定時期內全社會建造和購置固定資產的工作量以及與此有關的費用的總稱。
民間固定資產投資指具有集體、私營、個人性質的內資調查單位以及由其控股(包括絕對控股和相對控股)的調查單位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建造或購置固定資產的投資。
基礎設施投資包括交通運輸、郵政業,電信、廣播電視和衛星傳輸服務業,互聯網和相關服務業,水利、環境和公共設施管理業投資。
高技術產業投資包括醫藥制造、航空航天器及設備制造等六大類高技術制造業投資和信息服務、電子商務服務等九大類高技術服務業投資。
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指企業(單位、個體戶)通過交易直接銷售給個人、社會集團非生產、非經營用的實物商品金額,以及提供餐飲服務所取得的收入金額。個人包括城鄉居民和入境人員,社會集團包括機關、社會團體、部隊、學校、企事業單位、居委會或村委會等。
居民可支配收入指居民可用于最終消費支出和儲蓄的總和,即居民可用于自由支配的收入,既包括現金收入,也包括實物收入。
居民消費支出指居民用于滿足家庭日常生活消費需要的全部支出,既包括現金消費支出,也包括實物消費支出。消費支出包括食品煙酒、衣著、居住、生活用品及服務、交通通信、教育文化娛樂、醫療保健以及其他用品及服務八大類。
注:
[1]本公報數據為初步統計數。個別數據因四舍五入的原因,存在著分項與合計不等的情況。
[2]地區生產總值、各產業增加值絕對數按現價計算,增長速度按不變價格計算。其他指標除特殊說明外,均按現價計算。
[3]郵政行業業務總量指以貨幣形式表現的郵政企業為社會提供各類郵政通信服務或其他服務的總數量,按2020年價格計算。
[4]電信業務總量按上年價格計算。
[5]本公報中戶籍總人口指標,來自縣公安局人口年報。
[6]本公報中環境保護數據來自漢中市生態環境局寧強分局環境質量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