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剛從大坪山采回來的野竹筍,肉質鮮嫩,色澤潔白,營養豐富,炒臘肉、燉雞湯都是最上乘的下酒菜,今天就要打包100單發到廣州,有需要的朋友抓緊訂購啊!”4月15日,寧強縣巴山鎮石壩子村電商服務站,“網紅賣家”杜天超正在為2組貧困戶楊春學錄制視頻,令在場的人員不禁拍手稱贊。據了解,僅三月份以來,該服務站已經為村民銷售野竹筍500單,核桃饃600單,糧食酒400斤,五仁點心300單,土雞蛋300單,為群眾帶來直接經濟收入20余萬元。
石壩子地處大巴山深處,交通閉塞,物流成本高。2013年,在200余種巴山特產中,僅有40多種變成了商品,多數還在大山中“沉睡”。2014年,電商平臺開始迅速發展,村里一些受過高等教育的年輕人熟悉互聯網,開始嘗試在淘寶等互聯網銷售平臺開設店鋪。
杜天超就是當時回鄉利用電商創業的青年之一,“我最早是在網上賣山貨,后來開始經營農副產品及中藥材的種植、初加工和網上銷售。現在想借助新媒體,發展鄉村旅游和生態農業。”現在已是村委會副主任的杜天超看準了鄉村發展電商的巨大潛力,在回鄉后和村兩委班子協商,建立了巴山鎮第一家村級電商服務站。
電商服務站的建成既拓寬了村民銷售農副產品渠道,又調動了村民網購積極性,不僅為村民提供網上代買代賣、代收(發)快遞等一站式服務,村民只需告知工作人員想出售的農產品數量、價錢等要素,工作人員在核實產品信息后,就會把產品進行線上線下同時銷售。同時,村民們在網上購買的商品,也可以通過與服務站合作的物流公司從城區配送到村里的電商服務站,服務站直接將物品送到村民家里。“我們巴山鎮7個村全部建立了電商服務站,通過這些電商的運行推進了農村經濟轉型升級,實現了產業增效和農民增收。”巴山鎮黨委書記蔣華說。
石壩子村二組村農民羅梅是建檔立卡貧困戶,有著祖傳的釀酒技術,她釀的包谷酒、大米酒、蕎麥酒、野李子酒、野刺梨酒、獼猴桃酒清洌香醇,口感極好。但由于地處偏僻,信息不靈,產品大多“待字閨中”,銷售不暢,貧困的帽子也一直摘不了。
2017年,羅梅加入電商服務站后,通過微信、西瓜視頻、抖音視頻、火山飾品、頭條號等網絡平臺推介產品,很快得到了顧客的青睞。在試銷初期,口感香醇的包谷酒很快就搶售一空,羅梅家的酒也聲名遠播。當年,羅梅依靠釀酒實現純收入3萬元,家里也順利脫貧。
石壩子村電商服務站實現了網貨下鄉和農產品進城的雙向流通。2018年,石壩子村通過電商銷售高山大米、玉米、土蜂蜜、金木耳、核桃、香菇等農副產品累計交易額突破400萬元,服務站也被評為2018年市級電子商務發展示范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