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浪翻涌,稻穗低垂。在巴山鎮稻田間,一場別開生面的“田園法治盛會”正伴著稻香悄然展開。沒有刻板的講臺,沒有晦澀的條文,只有挽著褲腿的法官、捧著案例冊的調解員、掛著笑容的村民,在打谷場邊、田埂隴上,讓法治的清泉潤澤豐收的大地。
稻田變課堂,普法有“說法”。“王大姐,您家閨女談婚論嫁,彩禮這事可得按法律來,咱不能要‘天價’,也得留好憑證……”法治宣傳臺前,法官正拿著《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小冊子,給圍攏過來的村民算“法律賬”。這邊剛講完婚戀中的財產問題,那邊又被問起宅基地邊界糾紛:“我家后墻根的地,鄰居總往這邊堆柴火,咋說都不聽咋辦?”這樣的場景,在活動現場隨處可見。針對村民常遇到的婚戀家庭、鄰里矛盾等“揪心事”,工作人員特意準備了“案例小劇場”——用村里發生過的真實事例當劇本,用方言演繹“彩禮糾紛怎么斷”“圍墻占了半尺地該咋辦”,演到關鍵處,村上調解員跳出來“普法點睛”,臺下村民邊看邊點頭:“哦,原來這事兒法律早有說法!”
田埂化“診室”,地頭解糾紛。“張大哥,你說鄰居占了宅基地邊界的事,這里面涉及相鄰權,我給你講講具體條款……”司法所工作人員一邊遞過宣傳冊,一邊耐心解答村民的疑問。活動當天,像這樣的“田間法律咨詢”持續了3個多小時,從婚姻家庭到土地流轉,從勞務糾紛到電信詐騙,現場工作人員用通俗易懂的語言、看得見的案例,讓法律知識入腦、入心。據統計,活動當天共發放婚戀家庭、鄰里關系等專題宣傳彩頁400余份,解答“彩禮返還”“老人贍養”“地界劃分”等問題30余件,現場調解鄰里矛盾3起。村民李大姐拿著剛領到的宣傳袋笑開了花:“本來是來趕豐收會的,沒想到還學了法,這袋子裝菜方便,上面的知識看著也入心!”
普法藏“巧思”,宣傳出實效。“村民最煩‘高大上’的道理,就愛聽‘過日子的法’。”縣司法局工作人員說,他們提前和巴山鎮對接,摸清村民最犯愁的“痛點”,把法律條文拆解成“彩禮不能超過多少”“地界爭議找哪個部門”等具體問題,讓工作人員帶著“答案”上現場。這種“按需定制”的宣傳,讓法治不再是書本上的字,成了能化解矛盾的“金鑰匙”。拿到印有“遠親不如近鄰,遇事依法說理”的宣傳扇,村民趙大叔扇著風笑說:“以前總覺得這些事是‘家務事’‘糊涂賬’,今天聽明白了,依法辦事,心里亮堂!”
豐收遇普法,和諧開出花。活動快結束時,剛調解完地界糾紛的李嬸和張叔,一起提著自家的南瓜、紅薯互相謙讓;年輕姑娘小王拿著彩禮相關的宣傳頁,給電話那頭的男友細細念叨……稻花香里,曾經的“心結”在法治陽光下漸漸舒展。
巴山鎮黨委書記看著這一幕感慨:“豐收不僅是糧滿倉,更是心敞亮,讓群眾在豐收喜悅中感受法治溫度,才是真正的潤物無聲。這劑‘法治暖心劑’,我們要一直熬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