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漢江之源·氐羌故里寧強,有這樣一位鄉村工匠,她以傳承羌編技藝為己任,以帶動鄉親脫貧致富為使命,用雙手編織出一條鄉村振興的康莊大道。她就是寧強羌氏故里羌編手工藝品有限公司羌編技藝傳承人、新望職業技能培訓學校負責人周琳。
一、初心如磐,開啟職業轉型之旅
2016年,周琳在寧強工作時,敏銳地察覺到山區群眾尤其是家庭婦女的就業困境。為了改變這一現狀,她大膽嘗試,將目光投向家政服務領域。通過耐心的思想教育和組織觀看家政視頻等方式,周琳成功扭轉了群眾對家政服務的傳統偏見,讓家政服務成為當地群眾樂意從事的職業,為后續帶動就業積累了寶貴經驗。
2018年,周琳又發現了當地豐富的竹子資源與村民貧困現狀之間的矛盾。她決心依托這一天然優勢,借助扶貧政策的東風,帶領鄉親們走上脫貧致富之路,由此開啟了她的羌編產業創業征程。
二、技能賦能,培育鄉村工匠人才
創業初期,周琳面臨著“一無資金、二無技術、三無人員”的艱難處境,但她堅信“脫貧先扶智”。她租借閑置學校場地,購置教具,聘請專業老師,結合當地實際編寫教材,創辦了寧強縣新望職業技能培訓學校。
學校不僅教授文化基礎知識和產業技能,還引入心理培訓等課程,全方位提升學員的綜合素質。截至目前,學校累計開展扶貧培訓1000余場,培養貧困人口5000余人,其中2650人成功就業。同時,公司也同步開展羌編技能培訓5000余人次,形成了“技能培訓+產業實踐”的高效傳承模式,為羌編產業培育了大批專業工匠。
三、傳承創新,綻放羌編技藝光彩
寧強作為羌族遷徙的重要留居地,羌編技藝有著深厚的歷史根基。羌民們利用竹子、藤條等天然材料,編織出各種生產生活必需品,形成了經緯編、十字編等獨特的編制技法。2016年,竹編技藝列入縣級非遺名錄;2023年,羌編非遺工坊被列為陜西省第三批非遺工坊;2025年,寧強竹編技藝被認定為市級非遺教學實踐基地,傳承層級不斷提升。
在周琳的帶領下,羌編產品不斷迭代升級,從傳統的生產生活器具向文創產品拓展。2025年6月入選“陜西非遺好物”的“羌氏故里·春山里”羌編多功能收納茶臺,就是將實用性與美學價值完美結合的典范。此外,羌編產品還多次在國家級、省級賽事中獲獎,2020年獲中國特色旅游商品大賽銅獎,2021年羌編果籃系列獲陜西省旅游商品大賽銀獎,2023年再獲中國特色旅游商品大賽銀獎。
四、產業帶動,助力鄉村振興發展
周琳牽頭成立的寧強羌氏故里羌編手工藝品有限公司,采用“公司+合作社+基地+農戶”的模式,公司的3處生產車間直接提供就業崗位60個,與2500余戶農戶建立合作關系,讓農戶實現了居家就業,穩定增收。
2025年6月,羌編系列產品隨周琳團隊受邀參加第二屆“中國—烏茲別克斯坦”地方合作論壇,在國際舞臺上驚艷亮相,成為中外文化交流的獨特紐帶。
周琳憑借在技能培訓與產業帶動中的突出表現,先后榮獲“漢中市最美致富女帶頭人”“寧強縣三八紅旗手”等多項榮譽稱號。2025年9月被陜西省農業農村廳等7個部門認定為全省鄉村工匠名師,她用實際行動詮釋了鄉村工匠的責任與擔當,成為了當地群眾脫貧致富的領路人。未來,周琳將繼續秉持初心,帶領鄉親們在羌編產業的道路上越走越遠,讓羌編技藝在鄉村振興的征程中綻放出更加絢爛的光彩。